李克强此次表态与以往有明显不同,谈及增长率、就业不滑出下限,表明了决策层对当前形势十分担忧,在通胀大大低于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失速即硬着陆风险是主要防范对象。而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关键信号,意味着未来防止经济硬着陆将是主要政策任务。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经济不仅并未延续去年年底出现的向好趋势,反而不断下滑。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减速依旧,且硬着陆风险加大。在去年底笔者提出今年两大风险是海外经济低迷对出口的影响及影子银行爆发式扩张。现在看来,这两大风险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的两大主要因素。
前期的"钱荒"实质是央行出手警示影子银行风险。出口方面,10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异常严峻,6月出口同比增速在5月1%的微弱增长后,继续下滑至-3.1%,出现了自2012年1月以来的首次同比下滑;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落,特别是受到产能过剩影响,制造业增速仍在下滑;而工业生产方面,工业增速与发电量双双回落,共同反映了工业企业的运行困境。
但是,应对经济下滑风险加大,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难言积极,特别是财政政策方面,今年至今的财政政策仍然过于保守,1-5月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仅为13.2%,远低于过去5年平均25%的增速,而放到更长的时段来看,这一增速也是自1998年以来同期增速的最低水平。另外,结构性减税、转移支付等利好政策也并未得到全方位体现,这样的财政政策显然并未做到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财政政策“积极”的定调。
笔者认为,在经济减速风险不断加大之下,适时调整政策措施确有必要。当然,有人质疑政策更加积极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大规模刺激的推行,而这与"克强经济学"相悖?
"克强经济学"这一热门名词近期屡见报端,很多观点认为,李克强经济学就是“不做刺激,用短期经济下滑而换取长期经济增长”。但其并未涵盖"克强经济学"之本质,笔者早前曾撰文论述"克强经济学",并将其三大支柱定义为:理顺要素价格、打破准入限制以及涉足改革深水区。
上述问题的讨论似乎又是老生常谈,即如何看待协调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显然,早前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由于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如今看来广受质疑,这一刺激政策往往被认为与其后两年高房价、高通胀、地方政府投资平台风险等诸多问题密不可分。
忽略经济结构调整的刺激政策诚然并不可取,但在笔者看来,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也会步履维艰。毕竟硬着陆风险加大、企业生产停滞,失业状况恶化等将危及更多民众,造成社会问题。而居民收入的降低,也将削弱消费,使得结构转型更加艰巨。而一旦出现大批工人失业以及相应的社会问题,这样结构转型之痛,显然也是中国国情无法承受的。
因此,笔者始终强调调结构与稳增长协调并进。当然,稳增长与调结构不应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消费信贷、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门槛的刺激政策既是结构转型的重要体现,亦能促进增长。另外,也应总结早前经济刺激计划的教训,稳增长政策不应该再让银行承担准财政功能,如果能够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发行调结构特别国债,专门用于保障房、基础设施、水利及新技术和新能源等项目建设,便可有效拉动投资,也能作为杠杆带动地方融资与保障房建设,对稳增长与调结构均有裨益。
笔者建议,当前货币政策方面,考虑降息与推进利率市场化。而财政政策方面,加快减税、增加转移支付给低收入人群和财政拨款加大基建投入等政策的推出,来抵制经济持续下滑。
另外,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也将释放更多潜力,伴随着户口制度、农村土地流转以及财政改革等城镇化核心内容的持续推进,才有希望支持未来五年经济增长达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