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就市场关注的开放民资设立银行的路径选择,究竟是彻底开闸,或者先行试点小规模落地,还是在明确退出机制情况下放松审批,目前仍无定论。
如何让民间资本尽快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成为8月14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主持的一场长达4小时研讨会的焦点。当天,央行、银监会、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不仅讨论了民资主发起商业银行的准入条件,还涉及股东治理、退出机制、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问题。
潘功胜自去年6月履新央行副行长以来,已在多个场合提及“银行业需要提升对各类资本的开放水平”。他在上述由中国金融学会主办的研讨会上称,“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在民营银行制度和政策方面的设计正在研讨中。”
“民资设立银行”仍然面临诸多现实考验。潘功胜在会上指出,关于民营资本发起商业银行的争论,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金融实务界,这么多年没有停止过。十多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在存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上市过程中,民间资本在银行业的股权结构里面已经占有较高地位。
现场多位来自银监会、地方政府金融办、各类金融机构高管、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代表同样进行了激烈讨论。就市场关注的开放民资设立银行的路径选择,究竟是彻底开闸,或者先行试点小规模落地,还是在明确退出机制情况下放松审批,目前仍无定论。
增加退出通道和存款保险制度都是监管层近期研讨的重点。“不得死者不得生。”徐滇庆非常强调退出机制重要性的方式。他认为,判断民营银行试点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批准多少家进入,而是在不影响地区和全局金融稳定的前提下,若干年以后能否成功地关掉不合格的银行。
“如果能在进入的时候就设计好退出的程序,那我们就敢放。”按照他的建议,如果退出机制顺畅,确定审批放行的数量就不再是难题。“建议审批新建银行的数量在100家左右,平均每个省市地区3-5家。如果新批数量太少,很难通过实践了解各地的具体情况,因为中国东南西北经济环境差别太大。”
出于对民营银行风控能力的担忧,智囊团纷纷提议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可替新银行增加信用有助于累积存储资金,一方面将实现用市场化手段化解金融风险。
存款保险的益处恰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得以体现。“如果没有存款保险,美国金融危机不会这么快就消停。改革总是在与危机赛跑,应当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强调。
“为了减轻民营银行负担,是否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民营银行的存款保险。今后随着规模增加,国有资金提供的存款保险再逐步淡化。”徐滇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