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青铜镜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北京房山区的王德龙,为记者讲述了水银沁铜镜是如何做到千年不腐的:“古代为了防腐和防盗,往墓地里面倒些水银,水银和埋的东西,如玉器、铜器发生化学反应以后,在铜表面或玉的表面形成一种氧化物,叫水银沁。”
王德龙的说法是不是“水银沁”铜镜千年不朽的真正答案呢?真正的水银沁铜镜到底什么样?为了得到最终的答案,我们的记者走访了上海博物馆,那里收藏着汉代的“水银沁”铜镜实物。经过多方申请,上海博物馆同意,让我们近距离拍摄目前尚未展出的部分汉代水银沁铜镜。随着上海博物馆巨大地下库房大门的打开,汉代水银沁铜镜的庐山真面目,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真正的水银沁铜镜镜面,看起来很像现代的不锈钢钢材,光亮而平滑。很难想像这是两千年前就以铸造出炉的青铜镜。那么,既然是青铜镜,怎么没有任何青铜的颜色,反而有现代不锈钢一样的银白色呢?
1986年,上海博物馆开始组织力量破解水银沁铜镜的奥秘,从一块东汉水银沁铜镜残片入手,对这个残片进行表面成份的分析,结构分析,按照查找的历史文献的记载,最终复原了水银沁铜镜。其实,它与水银无关,之所以叫水银沁铜镜,是因为它表面看前来像是用水银侵染过,而它真正的奥秘,也就在表面的这层银白色的物质中。
上海博物馆文物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主任吴来明介绍说,水银沁铜镜的特点是表面这层银白色的不锈的一层。这是含锡量很高的富锡层,厚度不厚,按现在的计量来说只有几百个纳米,在富锡层表面,发现有一层很致密的非金态的二氧化锡薄膜。
这种非金态的二氧化锡薄膜,是一层具有高致密性的特殊薄膜,因此才使得铜镜千年不锈,只要这层富锡层,和二氧化锡的非金态膜不破坏,铜镜内部的金属就不会遭到氧化,也就可以长时间保持完好。但是古人是如何把如此薄的防腐层,涂在铜镜表面的呢?一段古文的记载提醒了研究人员。
在古文献当中,有一些记载,叫做“粉以玄锡,磨以白毡”。这段记录的意思是说,用粉沫配合白色的毡子在铜镜上打磨,在古代的传说中也有磨镜药的说法,所谓磨镜药就是专门用来打磨铜镜,使铜镜更加光亮的特殊药粉。因此,水银沁铜镜很可能就是磨镜药的产物。顺着这个思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再加上对古代铜镜实物的检测研究,传说中的磨镜药,终于配置了出来。那么磨镜药又是怎样配置出来的呢?
吴来明说,这种磨镜药主要是以锡为主,加上贡、矾、明矾、枯矾、鹿角灰。把这种含锡的磨镜药放到毛毡上,把铜镜在这上面反复的磨,使得锡渗入到铜镜的表面,渗进去的锡在表面形成一层富锡层,这个富锡层又在空气当中氧化,在表面最终形成一层二氧化锡的非金态薄膜。
那么磨镜药到底什么样?为了一探究竟,我们请吴主任找来了一些配好的磨镜药,眼前的这些灰色的物质,就是古人用来制作水银沁铜镜的关键材料——磨镜药。随后,吴主任又为我们现场演示了水银沁铜镜的制作过程,千年的谜团就此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