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在许多大学生为找工作四处奔波时,时欢欢和宋亚伟两个高职生心里却很踏实。作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平职学院)富士康鸿准精密模具深圳公司“机器人”订单班的学生,他们在两年前已成为该公司“准员工”。5月底,他俩作为技术骨干进入富士康郑州分公司开始正式工作。同样“有谱”的还有靳红超。这个毕业季,他与164名学习矿山机电、采煤、通风与安全、煤炭深加工技术的同学奔赴鲁能新疆公司、河南煤化永疆公司。
从紧盯东南部,到放眼中西部,高职毕业生择业观的转变,可谓平职学院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缩影。
“不到南方抢粮,勇到西部称王”,平职学院寻找就业新方向
“以前学院和打工族一样,带着学生往东部跑,希望他们找到好工作,经济发展快速时期,基本都能就业。”平职学院就业处老处长梅胜利坦言,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后形势变化,再向东部输送毕业生,已经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过高,很多学生无法长期立足,只得又返回家乡。”
而在学校的校友追踪回访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与东部就业相比,返乡学生的就业质量更高。平职学院2006届毕业生王甲喜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一个月工资5000元左右。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他的收入受到影响。2009年,王甲喜选择回郑州一家公司发展。技术傍身的他获得多次深造和培训机会,如今已成长为产品研发部副主任,年薪达12万元。“工作有前途,买了房,结了婚,回到郑州才真正有了‘家’。”他说。
这样的发现,为学校制定新的就业战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不再以东部就业为主导,而是抓住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机遇,融入产业转移的大潮,与中西部企业合作,将中西部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人才的情况与学校技术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该校相关人士表示,思路的转变让学生们在可立足处就业、可发展处起步,可谓“不到南方抢粮,勇到西部称王”。
专业调整实行“增、减、停、转”,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
承接产业转移,不断转型升级的中西部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平职学院院长任文杰先后走访中西部国家电网鲁能公司、河南煤化永疆能源公司等23家企业,最终学院将“校企一体,产学融合”确定为学院培养人才的核心思路。
平职学院对专业结构进行“增、减、停、转”调整,重组调整了新闻采编、电子商务等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定位联系不大、生源较差、市场需求量小的专业,并探索出“员工型”、“订单班”、“厂中校、校中厂”等一系列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订单班成为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核心模式。
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与平职学院合作开展“订单班”以来,第一届“捷安高科”订单班的20人已成为订单培养模式的受益者,其中1人成为了捷安高科高层管理人员,5人成为部门经理。近日,公司再度走进平职学院,准备在该院2011级学生中选拔40名学生成立第二届“捷安高科”订单班。
订单班直接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和改革,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截至目前,该院自建和与企业联建的校内具有真实场景或仿真实验实训室98个,学校在校外企业建立的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已达106个。去年5月份,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为与学院建立联合培养的订单班,将4台价值近50万元的工业机器人赠送给学院作为教学设备。
据介绍,平职学院先后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娃哈哈集团、深圳中兴通讯等33家企业签订订单协议。截至目前学校订单班共计培养学生3078名,目前在校正在进行的订单班有12个。
“够用、管用、好用”,今年毕业生就业率已超八成
曾有这样一个场景:平职学院赴永煤新疆公司的128名同学登上商丘至乌鲁木齐的普快列车,颠簸三天三夜到达后,大家依然情绪很高。当同学们打着“平职学院赴新疆就业先遣队”的旗帜,高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列队走出火车站时,永煤新疆公司的接站人员非常感动:“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学生!”
记者电话采访到“先遣队”中的梁海通,“没来之前,习惯了城市里的高楼马路、舒适生活,来到这里的第一印象是一片不毛之地,在宿舍里,下脚就是绊脚煤,条件非常艰苦。”而现在,梁海通已在新疆拜城音西铁热克煤业有限公司担任综采队机电队长,月收入8000元左右。
目前,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生产一线,仅平职学院的毕业生就占到基层采煤队、掘进队、生产厂领导的50%,占技术人员的70%。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大学生采煤班12名大学生矿工,其中8名是平职学院毕业生。“够用、好用、管用”,平职学院毕业生获得普遍赞誉。
“平职学院的学生自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强调‘三不一要’的就业观念:‘不讲离家远近,不讲条件好坏,不讲薪酬高低,只要干事创业的平台’。这种精神成为学院高就业率的基石。”任文杰说。
近年来,平职学院煤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社会通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据学院统计,从2009年学院转方向开始,截至今年6月底共计有14280人选择了中西部企业,约占总毕业人数的66%。在今年的5318名毕业生中,已有4373名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率达到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