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模化转型
惠水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全面融入贵阳经济圈”不再成为一句口号,依托贵阳,发展自己。“十一五”期间,惠水建成了“十大基地”、“六大产业”,“四大园区”,钢石番茄等相继成功试种并推广,超级水稻、杂交玉米、蔬菜等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目前惠水优质稻种植已发展到19万亩,优质蛋白玉米种植达11万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2万亩。养殖业也大幅度增长。
惠水农业的规模化,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农民实现了增收。2010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7.55亿元,同比增长8.36%;一产完成9.64亿元,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712元,比上年增加472元,增长14.6%。
农业市场化转型
惠水县采取“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优化土地配置,形成一批“产、加、运、销”一体化的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社48个,这些合作社涉及产、加、运、销等环节,带动一大批农户发展种植、养殖。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订单生产让惠水农民不再为市场发愁。2010年,好花红乡新门村发展的1000亩订单西红柿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1000亩西红柿是福建和广西客商下的订单,从种子选购、施肥灭虫,到田间管理都有严格要求,每亩的产量超万斤。
农业产业化转型
起源于惠水的“185”工程,是黔南州大力推进的一项农业工程,其内涵是:通过政府引导和激励、投入技术和资金帮扶,将1亩田地的产值分别提高到1万元、8000元和5000元。
惠水在“调优、调特色、上规模、上档次”上做文章,调优品种布局,重点围绕粮食、蔬菜、水果、烤烟等产业,采取粮经组合、纯经作型组合、立体种养、农田保护地栽培四种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了“185”工程建设。
惠水政府还在政策、技术、服务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迅速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每年拿出专项支农资金用于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及基地、服务体系建设等。
农业特色化转型
“加大发展特色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是惠水“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托惠水永红食品公司、黔红公司和长田工业园区的好媳妇、神康公司等骨干企业和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为契机,积极开发生姜、大头菜、辣椒、花椒、优质大米等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原料基地配套建设,满足食品工业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惠水县农产品在省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特色农业不仅繁荣了惠水农业经济,而且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业软硬件转型
惠水大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提高农业抗灾抗风险能力。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惠水农业转型的步伐,为此,惠水县通过技术培训,参观学习,市场调研,亲眼看、亲耳听和亲身体会,农民传统种植观念明显转变,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种植水平明显提高,农民参加积极性增强,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