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小河区阿哈湖畔,尽管春寒袭人,但池里的睡莲,岸上的美人蕉、菖蒲已渐展新绿。而这些赏心悦目的花草实际上是一套独特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目前,阿哈水库周边,像这样的“自然污水处理厂”已有4处。
从2007年开始,小河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人工湿地建设,并规划在13个村寨分别建设一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以确保贵阳市南部130万人的用水安全。目前,仅金山村这一处人工湿地,每天可处理人工污水50吨,一年就达1.8万吨。据测算,规划的13处人工湿地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每年将减少污水排放25万吨。
建设人工湿地,就是要借自然之力,对各类污水加以有效净化。”小河区环保局局长袁瑾告诉记者,人工湿地在生物净化原理基础上,依靠生态工程技术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
小河区副区长施波细算了一笔账:建设污水处理厂,除了一次性投入至少3000万元外,每年还需要不少于30万元的运行费。而就目前小河区已建成的4处人工湿地估算,按小河区规划的13处人工湿地全部建成并运营,只需投入费用800万元,就算加上养护成本,也只是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所需投入的40%不到。
据悉,除了建设人工湿地外,围绕生态建设,小河区还将投资1.78亿元启动金竹片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彻底解决生活污水对阿哈水库的“威胁”,确保到2015年阿哈湖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