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产品,商家报价不一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建材市场价格明显存在猫腻,一是许多大件商品不明码标价;二是相同的产品但报价不同,普通消费者稍有不慎就会吃亏上当。
在新发、比兰德、体育馆等建材市场记者发现,多数摊位上的建材产品使用的都是用普通胶粘纸做的标签,正规标签很少,有的商家甚至连基本的价格标示也没有。在新发装饰市场,记者询问一家经营管线管材的商户,为何产品没有明码标价,该商户告诉记者,商品型号太多,难以全部贴上,顾客需要什么产品,直接报价更省事。当记者提出要看几种产品的价格时,该商户提供给记者一份手写的产品报价单。在比兰德市场,一位板材经销商告诉记者,建材价格变动大,进货时间不同,价格也不一样,谁有心思更换。其实贴不贴价格标签都无所谓,因为现在的消费者都养成了砍价的习惯,售价与标价有一定差距。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砍价”成为消费者主要交易手段,为此,部分商家在商品上标明“不讲价”字样,企图迷惑消费者。可是,这恰恰引起了消费者的警觉。正在新发市场选购的李辉支先生表示,“去买建材,只看标签不砍价,十有八九要吃亏,即使是讲了价,心里也没底,因为现在商家报价水分太大”。据他反映,他在装修新房时,分别到我市几家装饰涂料经销店对比乳胶漆,结果发现,同一品牌、同一容量、相同型号的乳胶漆,在不同的店铺购买价格有较大差异,价格高低差可达几十元。
按照李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乳胶漆经销店,发现情况确实如此。在青山路一涂料经销店内,记者向店主询问某知名品牌每桶20公斤的乳胶漆价格,店主报价300元,一番讲价还价后,店主又报价270元,声称再少就没有利润。同一产品,在离该店不远的另一家店中,店主声称是总代理,报价270元,见消费者欲离开,店主又喊出了250元的最低价位。在威清路建材市场,当记者向店主咨询该一国内著名品牌乳胶漆的价格时,店主报价240元,并表示如购买量大价格可以再商量。几番走访后,记者发现各商家报价悬殊很大,最高的相差百元。
为何同一产品价差如此之大呢?据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由于经销商享受厂家政策、进货渠道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的店铺涂料价格不一;另一方面则是相同型号产品,因厂家不同,质量有高有低,其产品价格相应呈现梯度。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因消费者对建材价格、质量方面的信息及专业知识缺乏,让部分经营者有机可乘,或是虚报价格,或是与家装工人“合作搞事”,致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宰”。
据家装行业人士介绍,收取回扣主要以在马路家装“游击队”为主,对于正规家装公司来说,因与建材企业或销售商有长期供货关系,其建材价格能得到较低进价,因此,极少出现收取回扣问题。家装“游击队”收取“回扣”是其获利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作法是向雇主建议某种产品不错,并暗示自己能取得较低价格。如果雇主不采纳建议,就以“陪购”的身份出现,向销售商索要“回扣”。
有关专家建议,消费者在目前建材市场产品标价不规范,商品价差悬殊等现象还相当严重的情况下,选购时要货比三家,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建材市场的管理力度,真正实现商品明码标价,维护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