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久必怒,怒久必发,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去年10月份的钢价暴跌似乎是贸易商对钢厂的一场'兵变'。
面对销售商在市场环节的'兵变',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早有防备。
目前这种剑拔弩张态势形成的根源并不在钢厂,也不在经销商,而是在二者之间缺少一种完整的体制和机制。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钢厂和贸易商,本应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今却走向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究竟是什么将他们推向了利益的对立面?二者今后路在何方?
积怨
'钢厂简直是流氓会武术。'河北石家庄一位已经有近20年从业经验的陈姓经销商对记者说,'现在跟钢厂签订的都是霸王条款,价格根本不跟市场走。市场价每吨3700元,钢厂3750元给你,你爱要不要。'
老陈所说的这种钢价'倒挂'现象在去年甚至长达三个月之久。
老陈是河北某知名民营钢厂的一级代理,在去年10月份钢价暴跌的时候,该厂的销售部长亲自对老陈说,'你放心卖吧,亏的我们都给补。''结果我3650元进的货,按3200元卖的,亏了近500元,钢厂只给了50元的补贴'。
老陈说,他们在钢厂眼里只是个融资的工具,'钢厂根本不管经销商的死活,比如给钢厂打2000万的款,只给1000万的货,剩下的1000万一直压着,下次订货的时候需要再交钱,好多经销商都被这么套死了。'
一般老陈这样的代理商都需要给钢厂支付年度订货保证金,订货时便要支付货款,而出厂订价权在绝大部分时间内被钢厂掌握。
'合同?我们的合同只对弱者有效。'老陈说在他们这里只有关系和人情,和钢厂签订的合同内容根本就不起作用。
而且据老陈介绍,行情好的时候,提不到货,比如钢厂自己拿下一个一亿的高速公路的订单,直接就把经销商甩了,首先满足自己的销售;而等到行情不好的时候,又开始主动给他们塞货。
老陈的话在天津某钢厂的负责人那里得到另一番回复:
'你可以不囤的,谁逼你囤了?'
'贸易商觉得价格合适就买,不合适就不买。'
'再说钢厂的料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兵变
怨久必怒,怒久必发,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去年10月的钢价暴跌似乎就是这场积怨的爆发。
'跌三百五百?不跌个三千两千他们(钢厂)不知道疼。'这是去年十月份沪上贸易商当中发出的声音。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钢材销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中间商太多,有待进一步整顿规范。在市场发生波动时,中间商往往是跟风跑,不但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市场波动幅度。
中钢协首席分析师李世俊也更愿意将去年下半年以来,钢材销售的市场混乱归咎于贸易商。
当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在公众的眼里,贸易商成为了十足的'强盗',在去年的十月份钢价暴跌当中'趁火打劫'甚至'火上浇油'。
为钢厂和经销商架设桥梁的协会声音似乎更加中肯,河北省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的某不愿具名人士表示,'现在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都对贸易商都有一种妖化的倾向,贸易商不光在定价权上缺少话语权,在自我形象与功能的塑造上也没有话语权。'贸易商的存在肯定会起到一种蓄水池的作用。
上海舜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长江也认为,不能说价格的不稳定性是经销商造成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哪个贸易商或者销售商操纵,一切是以市场的成交量和需求作为判断基础。
针对去年十月份的钢价暴跌现象,上述人士说,这在业内被成为'砸行情',而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