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他们,背井离乡入黔,热爱贵州,将汗水洒在第二故乡的热土上;
他们,勤劳肯干,开拓进取,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懈努力。
回顾历史,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无数湘籍英豪,曾经叱咤风云;
继往开来,抢先机、宽视野、更多的湘籍精英大手笔挥洒,众志成城,只争朝夕。
他们形散而神聚,却不吝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肩负光荣历史使命;
他们同心同德,一如既往,形成一个文明上进、坚韧拼搏的团体。
早在抗战时期,许多湖南人为了躲避战争,移居贵阳,其中不乏众多生意人。在今天出土的一些银锭上有长沙、常德的字样就能印证。湖南人的后裔大多住在贵阳市小十字一带,后来有的住到了“南岳路”,“汉湘街”的来源也许正与他们有缘。反正,湖南人习惯居住在一个聚集地,以便有事时大家商量,共同解决问题。于是在贵阳流行一句俗话:“惹到湖南人,年都过不成”。这话虽然有失偏颇,但可证明湖南人的团结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湖南人到贵州投资创业。据悉,在贵州的民营经济圈中,五金行业的60%被湖南人包揽;印刷行业基本上被湖南人垄断,在贵阳经营印刷、复印、耗材行业的,80%是湖南(娄底)人;贵州的建材市场,湘商占据半壁河山。这种因地缘集聚的群体被人们称为“在黔的流动部落”。贵州经济向来落后,多亏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移民。多年来,正是湘商、浙商、闽商等众多经济发达地区“在黔的流动部落”,为贵州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功不可没!
一个人的成功或许有诸多偶然因素,而这种地处异乡的地缘性“流动部落”成功的经济现象,则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深思。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敢于离开舒适安稳的故土去重新打拼天下,这种思想的无惰性也许是他们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从在黔湘籍商人身上,我们都能切实感受到那种埋头做事、踏实做人的作风,他们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作风和精神更为他们的成功平添了几分胜算。当然,他们的成功更离不开有一个团结互助的团体——湖南商会。这是他们血脉相连倾情打造的经济“航空母舰”,载着他们风雨同舟乘胜前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正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黔山秀水地,湘商崛起时】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湘商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更多的湖南商人选择西部,投资贵州。据不完全统计,湘商目前在黔注册的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已达数十万之众,成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借鉴浙江、广东等地在黔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在黔湘商正式成立了“湖南商会”,整合湘商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铸造成经济大潮中的“航空母舰”。
湘商尤其是邵东商人,是湘商的成功样本之一。由于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勤劳敢闯敢干的精神,邵东商人与温州商人一道,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很多邵阳籍的人士来到贵州,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经过20多年的艰辛打拼,他们都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在房地产、酒店、五金、机电、药材、百货、服装、电子通讯等领域进行了逾100亿元的投资。
在中国历史上,浙商、徽商、苏商、鲁商、晋商、豫商、闽商、潮商、粤商等早已蜚声海内外。尽管湘商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地域文化特色的商业群体,却还没有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商界的功绩远不如湘人在政界军界思想界那样显赫,但是,湘商正在崛起这一现象,已经向世人证明湖南人也同样善于经商。贵州,正在成为他们展示商业才干的处女地,在这里将孕育出一大批商海精英。既秉承了湖南人惯有的执着精神 ‘霸蛮’,又高瞻远瞩具有独到战略眼光的他,现任贵州省湖南商会会长、贵州湘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东旺先生,就是湘商在黔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一位领军人物。
【履历成过去,才干正骋驰】
刘东旺,男,汉族,1969年生,湖南邵东人,职高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湖南商会会长,贵州湘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3年,成立贵阳时达钟表眼镜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1994年,设立时达钟表眼镜有限公司首都机场分公司。
1995年,经营湖南娄底独立龙大酒店。
1996年,组建贵阳东旺贸易有限公司。
1999年,组建贵州省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湘籍会员分会,拥有会员17万人。
1999年5月,受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成立贵州省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湘籍会员分会质量技术监督站。
1999年9月,投资贵州省丹寨县,成立丹寨湘企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