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黔茶出山大平台
——2009贵州“十大名茶”评选的导向意义
历时一个多月,备受各方关注的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日前终于落下帷幕。全省共有49只茶叶参加角逐,经过初选、抽样检测、品质测评、综合评定和公众投票等若干道关卡。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梵净山翠峰茶、凤冈锌硒茶、“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春江花月夜”牌明前毛尖、绿宝石、贵定云雾茶、“清水塘”牌清池翠片、雷公山银球茶10只茶叶在最后的搏杀中脱颖而出。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的评比活动由省茶叶协会、省茶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旨在唱响“贵州绿茶”品牌,打造茶业“航母”,提升贵州绿茶的影响力竞争力,做大、做优、做强贵州茶叶产业。
“三招”确保公正任何一次评选或大赛,公正性和公平性似乎是所有参赛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评选活动的立足之本,“十大名茶”评选也不例外。为此,2009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尝试了三大改革。
首先是评选活动领导小组邀请了贵阳市公证处公证员全程监督评选过程。确保活动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从茶样启封、密码编设、送检、品质评定到初评排序、网络投票、最后评审等,每一道环节都是在公证员现场监督下进行。整个过程透明度高,以一种积极开放心态接受监督,把评选过程置于阳光之下。
其次是制定了三个原则,一是自愿原则。各企业自行申报,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审核;二是社会公允、公众认可原则。对参评企业有基本要求,即新报名参加的企业必须是在区域内有影响的茶叶龙头企业,企业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对当地茶农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好;三是部门组织、社会参与和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
如果说三个原则保证了评选活动的公平性与公正性,那么评选活动领导小组采取的第二招省内专家回避制,则使评选更具说服力。为杜绝一切有可能出现的“人情分”,在品质评定的全过程中,不仅主办方专家一律回避,甚至聘请的省外专家事先也仅告知意向,最终的名单直到评定的前一天才正式敲定。而专家们对49个用密码编号的茶样进行品质评定时,则完全实行独立打分、实名签字,计分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这一独创性的评定办法不仅杜绝了可能出现的“人情分”,而且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来自杭州茶叶研究院赵玉香研究员说:“这样做不仅反映出茶叶的真正品质,而且也体现了我们专家的水平。本次评选采取的送样、抽样、消费者投票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评选的客观公正性。据悉,这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尚属首次。”
考量“全能冠军”如果说公正性是“十大名茶”评选的立足之本,那么,科学性和指导性则是确保评选意义的核心所在。此次评选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对评选指标的设置。
评比不仅考虑茶叶品质,更注重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程度。为此,主办单位沿用历届评比采用惟一指标品质之外,新增了生产规模、知名度、外观包装、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等六项综合指标。
对此,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胡继承说,以往评出的名茶是以品质论英雄,这次考评指标设置多重考核:“一方面是多考虑客观性,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不仅要重视质量,更要重视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程度,因为任何一只名茶的发展最终都要走向市场,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让人感到欣喜的是,贵州各地茶叶在奋力跻身贵州“十大名茶”的同时,也把目光瞄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名茶”。这种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一起做大做强的合作精神在遵义、金沙、铜仁等地日益显现,也正是这种力求合作和整合的意向,使得通过本次评选,整合名茶品牌,提高贵州名茶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贵州茶叶产业的初衷得以实现。
名茶折服省外专家我省是名优茶生产大省。据统计,我省茶园面积占全国第六位,有机茶面积跃居全国第二,而立下这一汗马功劳的就是名优茶。去年我省14亿元茶叶产值中,名优茶占了很大比重。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省名优茶的优良品质更是令专家、评委们惊叹不已。
“从外型上看,贵州茶叶的加工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已经不分伯仲,富于特色创新,特别是在直条型茶叶的加工上水平尤其突出,加工技术掌握娴熟。”担当此次评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刘栩研究员说。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直条型茶叶,干茶看上去翠绿,泡在杯里是一颗颗嫩绿的芽头,直立悬浮于绿亮的茶汤中,上上下下舞动着极具观赏性。刘栩说:“茶叶除了利用它的饮用功能外,把它做成艺术产品,也是贵州茶叶加工的一种创新,具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