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面积的“餐饮寒冬”之中,广州的孔先生投资了一家原以为还算“靠谱”的连锁餐厅,然而,连续3个多月的亏损不仅打破了他的投资愿景,也将他与合作经营方“食某坊”的关系抛入僵局。日前,记者就这一案例对双方进行了采访,其合作过程中的种种困境也折射出当前餐饮行业的诸多无奈。业内人士认为,“餐饮寒冬”之中,不管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应对餐厅的风险有更加充分的预估,行业内也应该形成更加健康的退出机制来保证各方应有的权益与义务。
合作经营仅3个半月即停业
2013年4月1日起,孔先生夫妇以每月25000元的租金接手广州天龙大酒店的餐厅,并约定承包金按每年递增5%的速度递增。考虑到自己从未涉足过餐饮行业,孔先生通过朋友关系找到了名为“食某坊”的连锁餐饮公司,双方于今年3月22日起签署了合作经营餐厅协议书,约定在2013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的五年间共同经营“食某坊·天龙店”。
协议书规定孔先生作为甲方“负责出资和现有餐厅的经营场地”,而食某坊作为乙方“负责‘食某坊’品牌的商标使用权和全面负责餐厅的管理”。协议书在“合作宗旨”一项写道:“鉴于甲方具有雄厚的资金及熟悉合作地域商圈、人脉关系的优势,乙方是广州市着名商标,拥有十多年餐饮经营管理经验、一批专业技术及管理团队以及在广州地区拥有十多家连锁餐厅的规模优势,双方决定强强联手,达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
然而,短短3个半月之后,连续的亏损导致双方合作关系濒临崩溃,到7月16日,餐厅全面停业。
8月2日记者前往餐厅采访时,只见餐厅的门还开着,但店内仅剩几名服务员看守,并已停止接待顾客。餐厅位置在天龙大酒店的第一层门厅后方,该酒店地处广州大道中天河立交桥北部,周边不仅有山东老家、天鲜阁海鲜酒楼等老字号餐厅,还有圣丰索菲特大酒店等高档宾馆,停业的食某坊天龙店尤其显得独自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