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 昨日,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月30日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侗族大歌等22个中国项目成功入选,自此,我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世遗。
贵州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鲜明特点被誉为国际民间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早在1986年10月,黔东南州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就走出国门,出征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随着侗歌在国内外频频亮相,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84年,榕江县中小学开展了“侗歌进课堂”实验,影响到黎平、从江、锦屏等侗族地区。此后,黔东南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等工作。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或传统表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两年审批一次。我省文化厅于去年9月前向文化部外联局正式提交了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