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信工程”破解农民贷款难
-绥阳农信社与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调查
破题一:
建立准确的农户经济信用档案
今年,绥阳县茅垭镇计划建立3000亩魔芋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
而茅垭镇是典型的农业镇,财政收入以及农民纯收入一度在全县挂末。发展资金从何而来?
绥阳县农村信用联社便成了“及时雨”,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到今年2月底,茅垭信用社提供的涉农贷款占该镇总贷款的92%,达2050万元。
县农信社当然不仅仅做无经济效益的“扶贫开发”-底气来自结对共建带来的农户贷款安全信用。
去年5月,茅垭镇党委与县农信社党委正式签订“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以“双信工程”(即信用乡镇建设工程和阳光信贷工程)为载体,积极整合双方党建资源完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县农信社此策是在数次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扭转“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局面,信用建设至关重要。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单靠金融企业的力量常常不能奏效,与基层党委、政府合作,把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在政策引导、组织保障、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创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融资困局。
茅垭镇的共建刚一开始,就破解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令农信社头疼的难题:采集农户家庭基础信息,建立经济信用档案。
茅垭镇信用社只有5人。“抽人专门进村入户采集信息,不知猴年马月能完成。”茅垭信用社主任吴洪说。
基层党组织和金融企业结对共建后,这项工作主要由村支两委、村民组长和群众代表来“代劳”。“他们知根知底,采集信息效率高又准确。”吴洪很满意。
有了这样的基础,县农信社将权力下放,农户办理贷款,只要通过村信用工程领导小组的评估、审核,并由支书盖章,农信社就可直接受理并放贷,既简化贷款程序,又节约了时间。
破题二:
走出“捏到怕死放了怕飞”的尴尬
洋川镇雅泉村。村支两委不厌其烦地找到村民沈承林。5年前,他贷了六七万元,信用社屡催未果。这一次,沈承林很快就还了贷。
风华镇银堡村。连心组村民田辉,3年前贷了3万元,家迁遵义城里,逾期未还,信用社催过多次未果。在共建中,村里让亲戚给他去电话说,如果再不还就要影响村组,他很快回乡还了贷款。
绥阳县的很多村支书和村民组长现在随身带着本村、本组到期贷款和逾期贷款村民名单,以便及时提醒他们还款。
农民们算的是“小账”,村里基层党组织算的却是“大账”。
按照县里“双信工程”的规定,“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实行贷款利率递减,每一层次都有相应的贷款优惠利率,累加下来优惠最高可达60%。对这些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信用户,信用社还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授信额度。一旦有人不讲诚信,导致信用村组称号被取消,信贷优惠政策便同时取消。
“以利益引导诚信,村、组、农户之间便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户与户、组与组、村与村之间的互相监督。”茅垭镇新乐村支部书记童兴龙说,即便申请贷款者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敢徇私情,一旦全组甚至全村被“摘牌”,影响了群众的利益,自己是无法向群众交代的。
洋川信用社信贷员黎安勇告诉记者,过去放贷“捏到怕死,放了怕飞”。现在只要是信用户,则无条件放贷。全镇截至今年2月底,贷款余额为7001万元,比去年5月开始创建信用镇以来增加了1628万元。
绥阳县委书记袁竞认为,这种金融企业与党建共建“联姻”的模式,关键在于改变了过去党委、政府与金融部门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各自为阵,互不搭界的“两张皮”状况,充分激发起乡镇党委、金融企业、基层组织和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增强了广大群众自我发展的热情和能力,还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走出一条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相结合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路子。
破题三:
大额信贷放心向“信用农民”倾斜
“绥阳县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大,贷款需求大额化十分突出,但放贷风险也会增加。”县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金禄说,为了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信社突破瓶颈,结对共建的乡镇授信额度从原来的最高5万元提高到15万元。
“如果有合适的担保方式,最高可以发放到300万元。”张金禄告诉记者。
洋川镇民丰村是全县首个通过评定的“信用村”,2007年贷款余额仅300万元,今年可能达到1800万元,仅至上个月底,贷款10万元以上的就有32户,贷款总额450余万元。返乡农民工李小波在村里投资60万元建砖厂,其中20万元是农信社贷款。
这个村的村民还做过测算,被评定为信用村后,全村人均减少利息支出28元。自去年底被评定为信用乡镇后,利率优惠幅度更大。
张金禄说,如果全县各乡镇都达到信用乡镇,以现有8.2亿元的涉农贷款计算,平均下降执行利率2个百分点,可为农民减少支出1640万元。
同时,农信社还实行贷款利率与存款积数挂钩的定价方式,农户存款越多,利率越优惠。从去年实行该办法以来,全县农信社新增存款39989万元。结对共建的乡镇增加更快,其中洋川、桑木镇增加7186万元,蒲场镇增加4499万元,风华镇增加2818万元,连最贫困的茅垭镇也增加213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