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地方政府纷纷表态要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语境下,近日,一份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发布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费用的分析》报告,引起公众对房地产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不断上升的忧虑。
该报告指出,在房企包括税费总支出的篮子里,流向政府的比例更高达49.42%。加上均摊在房企的拆迁成本、市政工程、公共配套、规划施工许可、房屋交易环节等支出,房企交给政府的各类费用可能会超过60%甚至更高。也就是说,这些水涨船高的成本不得不摊销在购房者身上。
对比或许能让我们把成本这笔账看得更清,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1998年,上海房屋每平方米的土地开发总成本仅为3245元,到2006年的最高位时已上涨到6849元;广州房屋每平方米土地的开发总成本仅为2731元,到2005年的最高位时已上涨到4375元。其他如深圳、杭州、苏州、成都、青岛的土地成本,10年来也分别上涨了40%左右。
更让人吃惊的是,上述土地成本及开发和销售环节的税收只是显性成本,真正让房企挠头的,还包括那些权力部门和资源垄断部门在房地产领域所造成的隐性成本。如长期掌握土地交易大权的上海浦东新区原副区长康慧军案发时,他和妻儿名下的房产竟多达14处,其从开发商手中“换房”的一套“商品房”与市价相差489万元。这些房地产成本的“倒挂”,自然会像蚂蝗那样吸附在普通购房者身上。
实际上,类似“炒房区长”、“炒房局长”的出现,都增加了房屋和土地的无形成本。在最近地方官员财产申报里,某市发改、规划、土地系统人员,都有着超过两处的房产。不难看出,晒一晒这些拿不到桌面上的住房照顾成分,真正的高 房价应该让哪些部门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