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寨门
新的街头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4月1日,正式对外以每人60元的门票价格开始收费。这次收费举动成为各界热议话题——除了收费本身,更多人表达了对苗寨的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有人批评有人“力挺”
3月24日,贵州一个网络论坛上传题为《从西江景区收费说开去》的讨论帖,文中提出,“近期贵州推出的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包括打折、派发旅游消费券等,目的是为了推动贵州旅游在目前金融危机下能够获得平稳的发展。可是,作为贵州重要的景点之一,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开始推行门票,费用100元,令人费解。”
这里所提到的门票,源于3月中旬雷山县政府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经物价部门批准,从4月1日起对国内外游客收取每人100元的门票,同日起西江景区生态歌舞原则上实行每天两场定时演出。在试收费第一年,每人收取60元。”
市民陈先生说,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落,之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游客,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原生态属性。如果设卡收费,无异于把寨子里的人圈了起来,把寨子里的传统文化圈了起来。“它是个景区,但它不是钢筋混凝土修建起来的博物馆。”
相对于反对的声音,来自广东的日语翻译曾小姐则“力挺”收费行为。她说,1993年她与朋友到西江自驾游,当时的西江给了她很美好的印象。今年4月,她故地重游,发现游客比当时多了很多倍。“西江千户苗寨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游客纷至沓来,势必破坏苗寨的原生态面貌。收费,可以限制游客数量,也可以合理地搞开发、搞保护。”
管理者称收费有必要
西江拥有1000多户苗族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发源于苗岭主峰原始林区的白水河,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独具特色的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独特而壮美。
在西江半山上的羊排村,农民画家李玉福身着多袋裤,在吊脚楼上迎客。对于此次收费,他说,祖先迁徙至此,就是为了寻找自由,现在进寨需要门票,多了规矩会“让人觉得怪怪的”。他说,由于旅游发展,邻居亲人间争着拉客人,有了竞争,人情味开始淡薄了。
李玉福的手机里存着一个叫“苗王”的电话号码,那就是当地的鼓藏头唐守成。唐是当地小学的老师,他对景区收取门票表示赞同,但认为目前执行的每人60元的价格略高。让唐担心的是,现在,苗寨几乎天天要进行歌舞表演,倘若真正的节日到来时,节日气氛是否会被冲淡。
据西江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石芳介绍,门票的收取是为了有效保护“天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各项资源,推进景区的健康和谐发展。门票收入主要用于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有必要推行门票制度,也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或者保护旅游景点的长久性。”
据了解,4月1日开始征收门票的当天,100多名游客进入西江苗寨,门票收入达到6800元。当天只是淡季里的一个平常天。
合理规避“千村一面”
贵州师范法学地理生物学院副院但文红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区的保护和发展是辩证的问题,在西江苗寨的问题上,同样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协调。
如但博士所言,当地村民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苗寨收取门票后,应对村民予以补贴。“以前游客很多,他们可以自由的来去,想住谁家住谁家。”一位村民说,收门票后,游客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多,都是直接影响他们收入的问题。
对此,景区管理局正在筹备一个补贴方案,简单地说,就是哪户人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得力,就奖励哪家。具体地说,就是不破坏古老建筑,不流失古老工艺等。
和以前免费进西江相比,现在西江的不少街道洁净了很多,有了正规的旅馆、饭店、酒吧和购物商店。广场上还有老人展示苗族手工艺,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参与民族文化文艺展示的村民,都会得到一定金额补助。
新的发展模式,对当地的文化生态带来的是良性的影响还是破坏,需以时日印证。但文红说,这种文化变迁,正是西江景区管理局及相关各方亟需解决和引导的问题。
实际上,2008年11月,由贵州省文化厅、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主办、贵州省文物局承办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展开了深度对话,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对世界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