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比例不小的贵州卫星地图上俯瞰,你会发现几条比以往更通达和直接的铁道正穿越山川与河流,向周边的城市呈网状辐射开去,并最终与其他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连接在一起,从而将这张网络铺到了广州、北京、上海、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和郑州等城市。
当这张呈辐射状的网络回到一个起点,贵阳就成了这张网络的核心。这张卫星地图,就是铁道部与贵州省打造的贵阳通往全国“7小时快铁交通圈”建成后贵州地理新布局,而时间或许就是5年后。
那时,还将形成贵阳至成都、重庆、昆明、长沙等地2小时,至武汉等地3小时,至广州、西安等地4小时,至郑州等地5小时,至上海等地6小时,至北京等地7小时的快速铁路交通圈。这必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集成。
贵州新格局即将由此而始。而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贵州地位”也将被“7小时快铁交通圈”的速度和通道带来的多重效应而以划时代的姿态得以提升。
![]() |
新格局的现实背景
![]() |
胡晓登
北连重庆、四川,西靠云南,东接湖南,南至广西。
这是贵州在中国的版图上地理布局。处于中国西南中心地带的贵州,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欠发达、欠开发”这样的定语置于现实的窘境。这样的修饰语或将在5年后被消除。
5年后,改写贵州在全国的格局,必须得跟一份名为《铁道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扯上关联。
这份在3月4日由贵州省与铁道部在京签署的《纪要》里的铁路项目实施后,描绘的前景将是:不仅将极大地完善贵州省铁路路网结构,加快形成各市州地都有快速铁路通过的快速铁路系统,而且将极大地缩短贵州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这意味着我国西南地区将形成高标准的现代物流网络。
在格局即将被改写的时候,不得不追溯贵州的现实背景。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远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限制贵州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交通,因为交通闭塞,物流条件差,所以就被边缘化了,以至于发展滞后了。那么要解决贵州发展的问题,最根本的、最致命的就是必须发展交通,所以省委省政府就提倡了要建设贵州的快速铁路系统,高速公路体系。”
而之前的交通差距,以及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薄弱,导致贵州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实际上在扩大。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也曾表示,贵阳是西南的中心,但这只是就空间位置而言,从交通条件并没有真正形成中心。据了解,2007年贵阳市货运量6880万吨,而铁路货运量仅1533万吨;年出行人口2.3亿人次,但铁路运输仅为946万人,仅占4.11%。
“所有关于贵州生存和发展的约束问题,交通是最大的约束。”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在贵州建设方面,投入太多都不算多。在贵州,有两个公共性的投入是很重要的,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交通。教育存在一个外流性,就是培养出来的尖子生走出去后,会因为贵州的贫穷落后而不会再选择回来,但交通却不一样,投资了不会外流的。”
胡晓登说,在现代经济学里,交通是血管,资本是血液,这两者对维系生命而言都很重要。大脑是需要这二者的支持的。贵州快铁交通圈“7小时快铁交通圈”形成后,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家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贵州历来的物价指数几乎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生活质量却很低。
“如果要对这个现象做一个追根溯源式的探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产品从外省进入贵州,运输成本较高,这使得这些生活产品的价格也自然很高,从而导致整体生活质量的下降。一旦快铁交通圈形成后,极有可能让成本降低1/3,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3月4日签署上述《纪要》时,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指